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南开学报 2021-09-20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  

总第279期   2021年1月20日出版

双月刊1955年创刊


目  录

  •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双循环”运行

    [特邀主持人:佟家栋教授]

“双循环”的逐步实施与战略转型 

佟家栋  刘 程  张俊美

“双循环”新格局的经济思想史解析

雷 达  程万昕

“双循环”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李   晓

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几点认识

张礼卿

对国际与国内“双循环”并重的理解

孙   杰

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趋势及新趋同可能性

贺力平

  • 城乡发展与土地制度

城镇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及路径 

王德起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评估

——基于义乌市与宜城市对比研究的视角

王志锋 徐晓明 战昶威

  • 人工智能哲学

人工智能视域的纯粹理性批判

任晓明  王    刚

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对消解休谟问题的启示

曹青春

  • 中国古代哲学

先秦“乐”文化之审美意蕴

张   欣

道德化与先秦两汉儒家《诗经》阐释学的建构

马   草

  • 古典文学

王夫之的经义观与其文章本体论

陈维昭

从南朝乐府到宫体诗的内部演化机制

——兼论宫体诗价值之重新评价

郭晨光

  • 东亚视域中的汉文学

17世纪朝鲜王朝口传艺术中的《三国演义》

孙勇进

20世纪初韩国汉文写作的语言特点研究

——以《满江红》为例

[韩]高奈延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清季留学生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

元   青   吴鲁锋

从教化到通识:中国史学传统功能的现代转换

曾育荣

张荫麟的史学艺术论及其思想来源与特征

徐国利

  • 经济法研究

    [特邀主持人:陈耀东教授]

论经济法调整对象中的社会连带关系

刘继峰 李世佳

民营企业经营权的法律检视与民事保护策略

齐恩平

保单贷款制度的意义及其法律性质

岳   卫

论银行理财纠纷中当事人资源不平等

牛子晗

论文摘要

“双循环”的逐步实施与战略转型

佟家栋   刘 程   张俊美

摘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蔓延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将进入3%以上的衰退,全球经济大循环陷入相互牵扯式下滑威胁提出的“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构想,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经路径。


“双循环”新格局的经济思想史解析

雷  达  程万昕

摘要:“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对“双循环”这一全面表述可以看出,我国是依据世界经济趋势性发展规律,对国内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战略进行调整,从而形成内外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李  晓

摘要:伴随着国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由单纯的贸易摩擦快速演变为大国间全方位、持久性的博弈,需要我们对迄今为止的对外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更意味着经历40 年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新一轮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长远战略布局。


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几点认识

张礼卿

摘要:自2020 年5 月14 日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可以理解为:一国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将主要通过国内市场来实现,而对国际生产、贸易和金融等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供求均衡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等内需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融资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对国际与国内“双循环”并重的理解

孙   杰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在过去40 年中得到举世瞩目高速发展的关键举措。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有研究显示,在2000—2014 年中国国民真实收入中,对外开放贡献了大约79.2%的份额,使得中国实现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货物贸易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的增长奇迹。但是,坚持改革开放也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


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趋势及新趋同可能性

贺力平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东升西降”或“南起北伏”,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这个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时比在21 世纪初时大大提高了,更比20 世纪80 年代突出地增大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变化,以及技术变化一些新特性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相对关系在未来十年乃至以后或许将发生重要变化,即两大板块的增长率相互接近。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么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上将不再具有明显的“增速优势”。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需要为获得后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激励进行新的探讨和政策创新。


城镇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及路径

王德起

摘要:国土空间是人民美好生活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载体,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客体。以国土空间优化配置驱动新型城镇化继而现代化进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体现。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有机构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国土空间配置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逻辑框架,国土空间的土地要素配置及利用承载着其他可流动性要素,它们的组合效率决定了现代化进程演进效率。区域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与市场国土空间结构形成中各有其作用边界,它们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城市群区域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利用格局。城市政府作为国土空间配置的主导者,则需要科学施策以保证国土空间配置及利用系统拥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评估

——基于义乌市与宜城市对比研究的视角

王志锋  徐晓明  战昶威

摘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与产权结构严重抑制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程和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2015 年国家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政策(又称“三块地”改革)旨在探索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以浙江省义乌市与湖北省宜城市为例,采用S-CAD政策评估方法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进行评估,发现试点地区改革的侧重点和市场反响不尽相同,以义乌市为代表的土地财产权显性化地区重点挖掘了宅基地财产价值,但在放活宅基地与失地农民保障的平衡上仍面临考验;宜城市等传统农业地区改革基础较为薄弱,重点关注解决农地历史遗留问题、明确宅基地各项权利以及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总的来说,试点地区较好地实现了中央政策预期,在宅基地审批、有偿使用与退出、用益物权多样化实现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通过此次试点,中央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法收集了有效经验参考,但同时应注意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改革基础和土地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人工智能视域的纯粹理性批判

任晓明  王  刚

摘要:基于纯粹理性的演绎主义是人工智能逻辑研究的传统路线。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而出现,它受到了早期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推崇,对人工智能早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发现,有很多推理并不是演绎的,这种人工智能发展路线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随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演绎主义在人工智能中不再处于支配地位,非演绎的成分越来越多。然而,无论是演绎主义还是归纳主义都有其偏颇之处,只有在纯粹理性和纯粹经验之间、形式与非形式之间、演绎与非演绎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有可能破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困局。复杂系统科学的哲学思考有可能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一条出路。


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对消解休谟问题的启示

曹青春

摘要: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哲学未能解决休谟问题的根源在于,囿于理论优位的传统哲学忽视了它的实践面向。而具有以下特质的人工智能的方法论可以化解休谟问题的困境与挑战:(1)局域性;(2)语境依赖性;(3)动态可修正性。人工智能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可以对“归纳推理在科学实践的合理性”做出一种符合实际的恰当解释,由此休谟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工智能研究背后的方法论思想揭示了人类知识的不完全性、语境依赖性和流动性,归纳辩护由此应当是语境化、动态可修正的局域辩护。人工智能方法论对化解休谟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先秦“乐”文化之审美意蕴

张   欣

摘要: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传播过程由“物”—“声”—“音”—“乐”—新“乐”组成,融合了新“音”、新“乐”的创造内容。“诗”—“歌”—“舞”是“乐”的基本内容,是“德”的体现,“德”是“乐”的精神内核;胸中之“志”、内在之“德”则通过乐器传达出来,“乐”是由内而外的生发,“乐”是“德”的外部形式。“乐”—“情”—“同”,“乐”—“同”—“亲”,形成了“乐”与“礼”相对应的观念体系,“乐”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学理意义的基础性审美范畴。


道德化与先秦两汉儒家《诗经》阐释学的建构

马   草

摘要:先秦《诗经》的阐释经历了由礼仪阐释、政治阐释到道德阐释的历程。政治阐释的个性化、碎片化消弭了《诗经》的普遍价值,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孔子及儒家把道德作为《诗经》的合法性来源,确立了道德阐释模式,《诗经》阐释学发生转向。先秦道德阐释有四项基本原则:意图优先性、去语境化、以情为本和去音乐化。汉儒试图重建《诗经》的历史性,以之为道德阐释的合法性来源,形成了本事阐释。本事阐释力图恢复创作的事件性,还原诗歌的创作意图,呈现《诗经》的历史本真性,确立道德教化的历史依据。《诗经》被视作历史,读者体味其中的道德启示,习得情感的恰当表达。大部分本事出于虚构而非历史事实,建立起来的是虚构的历史语境。


王夫之的经义观与其文章本体论

陈维昭

摘要:王夫之以乐教为本体,以诗学为津梁,以经义为发挥,这一为文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儒学之建构,在明清制义史上独树一帜。但他批评的对象是明代制义,制义毕竟为科举而存在,它一方面以经学为指归,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遵循科场的内在规律。从命题方式到解题方法乃至制义文之审美境界,制义文都具有区别于经义文和一般文章的独特性。在王夫之的制义批评中,我们看到了明代制义的诸多弊端,但同时,由于他以经义范畴去批评制义范畴,其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在他之后,一些理学家、制义作家、选家立足于科举体制,承接晚明“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充分正视制义诸法在阐发经典义理和建构儒学美文上的作用,为清初的制义写作带来新的局面。


从南朝乐府到宫体诗的内部演化机制

——兼论宫体诗价值之重新评价

郭晨光

摘要:吴歌、西曲展现了南朝商业文化冲击下的世俗“情色观”。梁武帝父子对其运用贵族化的审美情趣加以关照,使其从表现平民生活的市井文学提升为展现贵族的文化世界。其中宫体诗中女性的“物化”描写源于歌妓的“商品性”,以满足贵族男子的占有欲。这种转化与玄学“应物而不累于物”“无累于情色”观念密切相关。宫体诗并非为了释放色欲心理,而是新兴的文化贵族为了和市井粗人隔离,用贵族立身标准,在声色犬马的感官享受和优雅得体的束缚之间保持平衡。宫体诗代表着士大夫对诱惑抱有既爱且惧的矛盾态度,在自我梳理、审视的诉说中被公众话语所采纳,最适合表现公与私、情与欲、沉溺与觉悟之间的矛盾。通过官方教育在贵族中传播,形成了固定的话语模式,显示了拥有话语权力的贵族士人面对世俗价值观对于精英阶层的侵蚀,试图重构精英文学秩序,使其反映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渴求,以及对人情、人性意义上的终极叩问与探索。


17 世纪朝鲜王朝口传艺术中的《三国演义》

孙勇进

摘要:至迟在17 世纪中叶,《三国演义》已进入朝鲜某类口传说唱艺术中,并出现了一批知名艺人。一些艺人为清使表演《三国演义》,使《三国演义》这部汉文经典,在朝鲜王朝和清朝的文化交际中,无形中扮演了某种特殊角色。


20 世纪初韩国汉文写作的语言特点研究

——以《满江红》为例

[韩]高奈延

摘要:韩国汉文作品《满江红》诞生于20 世纪初,其语言接近于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但存在着众多的非汉语因素,这既因为作者对于汉语某些词语和语法规则理解的偏差,也有作者受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影响,更多地则体现了本国语言体系深刻的影响与改造。


清季留学生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

元  青  吴鲁锋

摘要:清季因应社会变革逐渐形成多达数万人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学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在广泛开展“西学东渐”活动的同时,通过学术文化交流、组建留学生社团、进行中国问题演讲、创办编辑报刊、翻译撰写中国题材作品等方式,为“中学西传”开展了大量活动。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为包括知识界和普通民众在内的域外人士提供了一幅幅迥异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画卷,丰富和改善了域外的中国与中国文化认知,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概念做了很好的注脚。留学生群体在清季“中学西传”中的事功在近代中西跨文化交流中写下重要一页。


从教化到通识:中国史学传统功能的现代转换

曾育荣

摘要: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征。但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中,史学经世的含义存在显著的时代差异。传统史学的“资治”宗旨,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以鉴戒和褒贬为内核的教化功能满足社会上层的政治诉求。而受近代以来外侮日近、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史学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传统的教化主题遂让位于救亡图存、富国自强的目标,并由此而发展为强调自主独立的民族主义,从而更多地与普通社会民众的现实人生产生关联。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伴随中国化进程在“五四”之后的加深,逐步形成了完整框架和严密体系,其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同样体现出民族主义的意蕴。从施用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察,在传统至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中国传统史学的教化功能清晰地显现出向通识性演变的趋势,其具体表现为史学对于社会个体层面的道德品性提升、家国情怀培养、民族信仰树立和全球史观形成等方面影响的日渐扩大和深入,时至今日又愈益强化,并富含重要的时代价值。


张荫麟的史学艺术论及其思想来源与特征

徐国利

摘要:张荫麟为了纠正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唯科学主义弊病,提出史学兼为科学和艺术,并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价值论和历史编纂的角度较为系统和深入地阐发了史学艺术性问题。其史学艺术论直接吸取了柏格森、斯宾格勒、克罗齐、摩尔和斯密士等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家和史学家的相关思想。其史学艺术论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价值,在中国现代史家中,他最早从现代学科属性阐发史学艺术论,主张史学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将现代理论与传统思想相融合。张荫麟的史学艺术论及其实践为推动传统史学艺术论的现代转型和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论经济法调整对象中的社会连带关系

刘继峰 李世佳

摘要:经济法调整对象应当是国民经济关系而不是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社会连带性,体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不特定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的团结型连带;二是由特定主体间形成的中心结构和不特定主体间形成的外围结构组成的辐射型连带。规制国民经济关系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分别对应的是上述两种连带类型。两种不同的社会连带类型可以在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中观察到,例如团结型连带体现在地区间协调关系、产业间协作关系、企业间合作关系等方面;辐射型连带则体现在产品间关联关系和行为复合性关系等方面。


民营企业经营权的法律检视与民事保护策略

齐恩平

摘要:民营企业经营权保障性法律规范缺位,单纯政策性保障存在先天局限性,使民营企业经营权的实现面临困境。民营企业虽属非公有制经济,但不妨碍其一般性民事保障的获取。经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应在既有财产法保障外寻求人格权保护路径:通过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经营安宁权完成对经营行为自由的积极与消极法律表达。并且,要注意保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谦抑,妥善处理民营企业经营权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单贷款制度的意义及其法律性质

岳   卫

摘要:保单贷款是指投保人可于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以现金价值为限向保险人借款的制度。在我国保险实务中,保险人往往认为其法律性质是以现金价值为质的保单质押贷款,并据此主张具有对抗他人的效力。日前中国银保监会颁布的《人身保险公司保单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此亦予以了确认。与美国法下保单为有价证券可作为质押标的不同,我国法下的保单仅为证明证券。此外,由于现金价值的给付必须以合同的解除为前提,故现金价值请求权作为权利质权亦难以成立。由于现金价值与保险金均来自责任准备金,于经济上具有实质关联性。因此,从解释论的角度,应将保单贷款理解为一种特殊给付,且由于其法律性质并非质押,故亦无须取得被保险人的同意。


论银行理财纠纷中当事人资源不平等

牛子晗

摘要:法社会学理论根据社会现实中的实力和资源差距将诉讼中的当事人分为“单次当事人”和“重复当事人”。“重复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都占据优势。在银行理财纠纷中,金融消费者与银行分别属于“单次当事人”和“重复当事人”,二者资源不平等限制了金融消费者依法求偿权的实现,削弱了法律体系在社会实践中运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弥补银行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资源不平等,应该利用组织机构将金融消费者从“单次当事人”整合为“重复当事人”,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在银行理财争端解决中对金融消费者的支持作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